陈炉记忆
老冠 老冠 2021-12-30 17:26 1800人已阅 5人赞过
        &n

 

        上月中旬,“驴窝户外”领队“钢镚儿”带着我们一行数人来到耀州陈炉镇游玩。这是我时隔五年多再次来到这个地处山坳中的、炉火千余年延续不断的耀州窑古瓷生产基地。以前几乎每年都去,有时一年中去过两三次,都是陪着同学同事或者朋友,算起来也有十余次了。

       首次到陈炉,是十几年前为订做纪念品慕名而去的。一直对耀州瓷有着好奇的心思,那是因为过去自己家里和左邻右舍用的面盆、面缸、水缸和碗盘等,大多都是来自耀州瓷的。后来有了一些出自耀州窑的工艺器物,想去陈炉看看的心动就有点儿迫切了。趁着这个机会,可以了确一下多年的念想。

        想象中的陈炉镇,应该跟西安周边的郭杜、细柳、王曲等乡镇差不多,国道或省道从中穿过,形成了既是镇中路、又是路旁村的平面乡镇格局。再遇上农村过会,镇上好不热闹,拥挤堵车成为常态。从西安走西铜公路,在铜川南川口下,再走四十多分钟的山路,就到了陈炉镇。

       这哪里是我脑子里的陈炉镇啊!

       初始映入我眼帘的是被四面山峦护着的山凹凹,曲折蜿蜒陡峭的道路像一条灰色的丝带,把依山而立错落别致的、一座座用红黄色匣钵围起来的院落连接起来,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很有特色(图八)。其间散落着大小不一废弃的古窑址,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柴煤炉膛火正旺与辉煌。大一点儿的院子里不时传来低沉嗡嗡的音响,那是实施低碳工程后电气炉传承着前人的智慧和技能,炉火依旧正红正旺。山凹底有一小河湾湾流过,为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提供了生命之源。

       这就是陈炉镇。一个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富有个性的,层次分明且极具立体感的乡镇。

       去的次数多了,跟几个瓷坊的主人自然就熟悉了。

      “ 王家瓷坊”算是这里较大的一家。主要以制作工艺瓷见长,多以百花之王牡丹雕刻其上、大气庄重华贵的青瓷器物为主,其他小型瓷品也独具特色。我收藏的“青瓷提梁倒注壶”(图二)是王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仿品,颇具较高水平。这把壶的原物为孤品,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1968年陕西彬县一农民在黄土崖取土时发现的,后经专家鉴定为五代时期、即公元907—960年间耀州窑的作品,实为稀罕,实为难得。

       还有“豆色釉薄胎斗笠碗”(图一)、“青釉面铁红牡丹茶盏”(图三)、“青釉莲花口薄胎碗”(图四)等均为中上品。王老板见我如此喜好,虽有不舍之心,但最终还是让之予我。这次王老板特意带我到作坊顶上加盖的展室参观,里面陈列的多为做工精良、型器各异、色釉华润的中上品,确实养眼,美不胜收。

       闲谈间王老板也叹道,这几年市里抓特色旅游,路也修了,设施也改善了,导游也是市旅游部门统一培训的,游客一群一群的,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效益不好。喜欢瓷器的不用说,不喜欢的一句“有啥看的,不就是一堆烂瓷碗么”,能把你噎死。尤其是这几年的反腐倡廉,瓷坊的效益是走下坡路的。我听着但无语。我在想,也许这才是回归正道,回复常理吧。

        “李家瓷坊”在陈炉是颇有名气的。可能是李老先生在圈内的老资格及独具匠心的手艺活做的好的缘由吧。也可能是其女儿前些年已经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缘故吧。反正,“李家瓷坊”的东西卖的贵一些。尤其是大师的作品已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攀升。有次已逾古稀的李老先生让我到他的屋里头看看,一组(四个或六个)做工精细美观大方的储物大陶罐,是李老先生曾经的作品。老先生一再声明这个不卖,只是让我看看。我连说不会不会,规矩我懂。这次没见到老先生,闻悉今年初老人已经故去。“李家瓷坊”现由其儿子打理。据说其女儿在铜川新区设有耀州瓷工作室。

         “粉青手执斜口酒壶”(图六)、“茶釉打座佛衣”(图五)都是前些年在“李家瓷坊”随意碰上的,仅此一件。尤其是这件很有动感的“佛衣”,好像让贫僧看到了端坐着的佛,双目微闭,十指合一,仿佛在诵经,在祈福,在思绪 ……。特别是“佛衣”左袖上被划破的那一道,不知是否穿的年代久矣,还是佛太忙了顾不上缝补。看来佛是一个朴素的佛,或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佛。

      “许家瓷坊”离镇街口仅几分钟的路程。许家兄弟俩多年合作,一个拉坯,一个彩绘,以制作小器物见长,小巧精致,别具一格,耐看实用。十几年前美术大师韩美林在陈炉镇采风写生期间,曾给予许家弟弟以美术指导。“青花鱼纹盖罐”(图九)简洁明了,圆弧均匀,作为储物罐很合适,置盐、糖、佐料等均可,不易受潮质变。

        这把“咖啡釉直嘴盖壶”(图七)可以说跟我是很有缘分的。在“许家瓷坊”第一次看到它就有一种看似普通又有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是当你拿到阳光下,壶身立刻显现出五颜六色暗的光彩来。许老板看我喜欢建议我收下。当时只是觉得有点儿贵,没有拿下。回来后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想起了这把壶,就打电话给王老板,好让他找许老板通融一下,只要壶价合适我就要了。王老板是个爽快人,放下电话就去找许老板。说来也巧,此时此刻一位游客手拿此壶正在跟许老板讨价还价。王老板立马过去说这壶是西安一位常客预订过的,可不能卖了。就这样,这把壶最终还是到了我的手中。他们都说这壶和我有缘,确实有缘。每次聊天,许老板都要强调这壶的重要性,值得拥有。哈哈哈……。 

        这次见到许老板,显得他面容有些疲惫和憔悴。可能是因为兄弟俩去年分家的原因吧。我想起王老板说的那句话,生意走上坡路时易合,走下坡路时易分。但愿许家兄弟都能做好。

        陈炉镇变化是很大的。主街道拓宽了,有了酒店、客栈、饭馆。尤其是街口有了星级旅游公共卫生间,方便多了。原来可不是这样,差的很。一条旅游公路修到了山坳下,除了旅游大巴都能上路,再不用翻山越岭了,既节省了时间又安全。

       凡到陈炉来玩的人,建议在来或回的路上,到位于黄堡区的耀州窑博物馆看看,那是一个很有档次的耀州瓷器陈列馆。其实,古时候黄堡一带就是耀州瓷的生产制作中心,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厂家生产着耀州瓷器,他们和陈炉镇的瓷坊一起为西安等地提供着丰厚的生活和工艺用瓷。尤其是西安各大面馆用的青花瓷大老碗,都来自这里。后来黄堡制瓷中心逐渐东移,直至到了现在的陈炉镇。我想可能是因为战乱或是陈炉离矿山近的缘故吧。

        陈炉千余年的制瓷历程,一代又一代制瓷人的不懈进取,让每一件器物容纳天下,极具生命力。真可谓入窑人间事,出炉万物花。

       陈炉,下次,我还来。

   (老冠写于2021年12月30日)

相关评论

  • 旅行者 ོ

    文笔洒脱

    2022-02-15 19:07:11回复

发表评论

提交 验证码: